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
MENU CART {{currentCart.getItemCount()}}
The maximum number of items is 100, please adjust the quantity and purchase again

Triennale di Milano 米蘭三年展|一段設計史的現場對照

5月旅行前往米蘭,最主要的原因是想去看看 Triennale di Milano(米蘭三年展) —這個從 1923 年延續至今,對 20 世紀設計發展有深遠影響的展覽。
 
先前在研究 1950–60 年代丹麥現代家具的過程中,米蘭三年展是一個經常被提及的重要節點。那個時代的 Triennale,不僅是國際設計、工藝、藝術競技場,更是丹麥設計走向世界的踏板。
 
1950–60 年代:丹麥設計的國際轉捩點
 
從 1951 (第9屆) 到 1960 年 (第12屆),丹麥連續四屆參與米蘭三年展,並以國家館的形式亮相。這段期間正值丹麥家具設計脫離工藝傳統、邁向現代的重要時期。
 
其中1954 年與 1957 年丹麥館由 Finn Juhl 擔任展場規劃,讓他在 1957 年獲得家具設計、展場設計與整體展覽三個金獎。1960年展場由Poul Kjaerholm設計,簡潔大器的展場設計也讓他獲得金獎。
這些不只是一場競賽的勝利,更代表丹麥設計在全球現代主義浪潮中站穩腳步。
2025年的 Triennale:展現不同的樣貌
 
Triennale自 1923 年創立以來,展覽的主題與形式隨時代不斷演進:從早年的裝飾藝術、戰後住宅與工業製品、60–70 年代的設計思想實驗場,一直到近年的主題策展導向,愈趨抽象與跨領域。
 
在展覽自1996年到2016年停辦廿年,在2016 年重新出發時,展覽明顯進入「後設計時代」—不再強調具象產品,而是轉向探討設計如何介入生態、科技、社會議題。當我們走進展場便能感受到 Triennale 已不是過去那種「展示設計品」的展出,而是藉由「設計」介入社會問題的批判性展出。
 
今年是第 24 屆的米覽三年展,主題為 “Inequalities(不平等)”,共有 73 個國家參與,聚焦城市、身體、科技、性別與全球健康等面向。共展出 8 個主題展覽、10 個特別項目。
展覽討論了城市階級、氣候變遷、性別與科技、世界的轉變、社會邊緣議題...
展出方式從產品與模型,轉向影片、數據圖像、觀念裝置...
 
如果說 50年代 的 Triennale 是一場強調家具、工藝、設計、建築的巨型展覽。
那 2025 年的Triennale,就像是一場集合哲學、社會、人文、科技於一體的立體期刊。
Triennale di Milano 米蘭三年展的重要性
 
米蘭三年展,至今仍與 "威尼斯雙年展" "Documenta卡塞爾文獻展" 並列為 ❰全球三大文化展覽❱ ,不過米蘭三年展的展覽規模較其它兩個的展覽小,但它是國際展覽局(BIE)認證,全球少數從設計角度介入討論人類未來問題的展覽。
 
那~現在的 Triennale 還可以稱為 "設計展" 嗎?
如果我們習慣從物件來看設計,可能會覺得它不像設計展。
但如果把「設計」看作一種理解社會、解決問題、提出觀點、促進改變的方法,那它反而比以往接近設計的本質。
 
Triennale 不只是一場展覽,它反映出人類如何透過「設計」思考未來生活、城市形態、社會關係與技術倫理。這種「超越物件」的視野,是當代設計教育與文化研究極為重視的核心,也是一個思想的實驗場。
 
歷屆三年展的精采回顧
推薦大家看看Triennale di Milano官方的檔案網站,裡頭可以查到從 1923 年起各屆展覽的資料與照片紀錄
了解現在的米蘭三年展
Triennale di Milano博物館官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