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
MENU CART {{currentCart.getItemCount()}}
The maximum number of items is 100, please adjust the quantity and purchase again

Design Since 1945 / 木篇

Philadelphia Museum of Art
1983/10/16-1984/1/8

在1983年在費城藝術博物館Philadelphia Museum of Art 舉辦了展覽「Design Since 1945」,展覽專書中按不同類別邀請了該領域的職人撰文,其中「第三章-家具」由Hans J. Wegner介紹,「第八章-木」由Jens Quistgaard介紹。以下是兩位大師在距今約40年前對那個時代的觀察與感嘆。

 

木 Wood

introduction
by Jens Quistgaard

--Jens Quistgaard是一位雕塑藝術家的兒子,曾擔任銀匠學徒,於1954年擔任Dansk International Designs的共同創辦人,作為公司的首席設計師,他設計了為數眾多的產品,其中許多是木製品,製作上結合了機器與手工。

木材是除了食物以外,人類用來衡量其物理環境的標準,它是環境中最有價值的元素。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,很少東西是由鋼、石頭、玻璃、塑料或青銅製成,它們多數是木頭製成的。

我認為木材是我的優勢,因為它就圍繞在我的身邊,在我父親的雕塑工作室裡,他幾乎每天都在用木頭創作;也在我們的花園和周圍的樹林裡,我看著伐木工人砍伐也種植樹木,我跟著樹木一年一年的成長。在村子裡的小作坊中,用木頭生產出鄰里需要的一切東西。這些經驗給了我對這個材料的深刻理解,從它被砍伐到被加工,直到它離開木匠、櫥櫃木工、車工或輪工的變成產品,每個匠人都對木材選擇有自己的要求,包括如何裁切、乾燥、塗裝和儲存等等…。

這些經歷也包含我聆聽工匠自豪的敘述他們到國外工作的浪漫聯想。這麼多年來我的職涯中身為木匠、雕塑家和建築師與木材建立的親密關係,讓我確定木材成為我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。在我的設計師的生涯中,木頭很早就成為我最愛、最著迷的材料。當然年輕時學到的關於木材的知識,也給了我很好的基礎。 這也為我在運用其他介質,像粘土、銀、鋼、青銅和鐵時有一些幫助。我得到的結論是,在大多數情況下,木材應該得到更多的尊重。例如,如果你想用實木裁切出一片桌板—如果它有30英吋寬,那這棵樹就已經生長了幾百年—這不是件發人深省的事嗎? 這樣的桌面就像是一個植物奇觀,可以世代相傳,隨著歲月變得越來越美好。但如果你毫不留情地砍掉這棵樹,削成薄薄的合板,也許可以賣個好價錢,但你會得到一個壽命短的爛桌面。這種大規模生產是一種以犧牲自然為代價,肆意破壞的文化。

為量產設計的工匠應該要先了解並欣賞他使用的材料,必須由人來確認結果,而不是機器。他打樣的模型必須由與他的產品用相同的材料來製作;應該創造一個具有一定比例雕塑價值的物品;應該確定材料的精確分佈,以及物體的大小和寬度與重量是成比例的;注意到美觀與風格同時又不忘記功能。今天一些最好的木製品是日本的傳統日用品、現代芬蘭設計師的作品和丹麥木匠的家具。

工業化已經徹底改變了木材工業。關於這一點我的態度是盡可能使用機械輔助設備,但不能降低產品的品質。機器所未能完成的工作,必須仰賴手工完成。我多半使用實木製作,這有一個很大的優勢,因為要使用積層合板來生產有價值和具人性的產品好像比較困難,因為它們通常看起來是人造的。那些運用工業技術製作的曲木、積層合板或方塊造型—如果做成椅子—表面漆上啞光黑漆,會像是有機玻璃或金屬做成。人們應該能夠分辨出一件木匠用木頭製作的好作品,即使它被塗上著漆面。

我們生活在機器時代,處於電子產品的開端。希望通過這些“工具”,讓更多人能夠以合理的價格擁有製作精良的木製品,而且不降低審美要求,不進行無情剝削過度消費森林資源。